当前,南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正在逐步显现,经济增长进入了减速换档期,同时也进入了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期。面对新形势,南通将何去何从?
过去五年,南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,201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148 亿元,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26 亿元。但是,作为小康社会核心指标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短板。
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的背后,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高;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高的背后,是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,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有待提高。因此,未来五年,需要我们用新理念全力推进转型发展,着力破解产业处于中低端、生产要素供给不匹配、城市和交通功能不强等结构性矛盾,奋力爬成长之坡、过转型之坎,在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。
为此,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,今后五年,我市将推动转型发展重点突破,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、城市转型和交通转型为支撑,打好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促发展的硬仗。这是确保南通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先机、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的必由之路。
加快产业转型,就是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,形成具有南通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。重点是发展高端纺织、船舶海工、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,积极培育智能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,构建“3+3+N”先进制造业体系。
市发改委主任尹建勇说,要坚持把推进“3+3”重点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,积极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,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、一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端产业项目,加强基础设施、要素资源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。
坚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,着力发展现代物流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加快发展旅游休闲、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,积极发展楼宇经济、总部经济、平台经济及互联网经济,加强示范性集聚区的建设。
市经信委主任杨扬则表示,要集中各类要素资源,主攻招商、猛攻投入,创新政策、优化服务,不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、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,加快培育特色鲜明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,为我市“十三五”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未来五年,南通市还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,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。
产业要发展,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。为此,必须加快城市转型,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城发展由外延型向内涵型、功能型向生态型、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;必须加快交通转型,推动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、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、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。
这次党代会提出,今后一个时期,南通市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是: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、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、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和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。市建设局局长马建明说,建设花园城市不是搞“面子工程” ,而是下一阶段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,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、生活更舒适的重要抓手之一。为此,让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、路更畅是今后工作的重点,扩容城市“绿肺” 、提高水面率、大力建设海绵城市、逐步恢复城市的生态功能是花园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。
在道路方面,南通市将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路的建设,同时,加快配套工程建设,打通“毛细血管” 。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,既要截污、清淤,实施河道整治,还要想方设法扩大城市水面,开建星盛湖、白龙湖等。加快对老小区积水路段加以改造,从而使得在遭遇短时暴雨袭击的情况下迅速排除积水。 ”马建明说, “做优城市水环境的目标是水活、水畅、水清,旱能灌、涝能排。 ”
近年来,南通市的交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,各种运输方式得到了长足发展。但是,仍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、功能受制约、管理较松散等问题。对此,市交通局局长周建飞表示,今后,南通市要从通道、网络、枢纽等大交通建设的三个重点领域加强推进。同时,突出江海联运、江海联动的独特优势,强力推进港口一体化和江海河联运模式。
市委党校教授乔桂银认为,未来五年,南通要力争形成宁启高速、锡通高速、海启高速“三横” ,沿海高速、通洋高速“两纵”和九华-平潮、机场高速“两联”的高速公路网,市域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实现高效互联互通,构建起“外成环、内成网”的交通网络,初步形成“功能完善、能力充分、衔接顺畅、安全绿色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